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史天地

丰乐亭的变迁与现状

日期:2007-10-22 作者:admin 阅读次数:字体:[] [] []
    丰乐亭坐落在滁州市西郊丰山之中,它东邻上水关,西望醉翁亭,北靠城西湖,环境优美,生态宜人,现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欧阳修知滁州时于庆历六年(1046)所建,并撰《丰乐亭记》留于世,历经宋、元、明、清历代毁废,重修,终存今日之规模。
    清光绪年间,全椒人薛时雨云:“滁之有醉翁、丰乐二亭,如人之有眉目,剔眉矐目而其人不全”。故今人称醉翁亭和丰乐亭为“姊妹亭”;《醉翁亭记》和《丰乐亭记》为“姊妹篇”;让泉和紫薇泉为“姊妹泉”。
               宋、明、清时代的丰乐亭
    北宋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由河北都转运使谪贬滁州知州。欧阳修建丰乐亭的记载见于《丰乐亭记》:“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数百步之近。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可知,欧阳修始建丰乐亭于庆历六年(1046)。
    当时的丰乐亭“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昂出”。庆历七年(1047)欧阳修又命幕僚谢判官在丰乐亭周围广植花草,在《谢判官幽谷种花》一诗中写道:“浅深红白宜相间,先后仍须次第栽。我欲四时携酒去,莫教一日不花开。”同年,又在丰乐亭以东,兴建了醒心亭,命学生曾巩作《醒心亭记》以记之。
    欧阳修又将滁州东郊菱溪吴时的将领刘金故宅的奇石──菱溪石拉至丰乐亭内,以供滁人嬉游,欧阳修在《菱溪石记》中记载:“予感夫人物之废兴,惜其可爱而弃也,乃以三牛拽置幽谷......亭负城而近,以为滁人岁时嬉游之好。”明万历年间南太仆寺卿肖崇业在《游丰乐亭记》写道:“......并六一移菱溪石,皆无存”。当时的菱溪石不知何时何故置于今醉翁亭内,待考。
    宋建危楼,绍圣年间改称九贤祠。
    明洪武十八年(1385)朱元璋下诏建柏子龙潭庙。
    明嘉靖二年滁守陈则清在丰乐亭后面建保丰堂,面阔五间,明三暗二。
    至明万历十三年(1585),丰乐亭景区内已建有:柏子潭、柏子龙潭庙、时若亭、绎思亭、壮怀亭、来远亭、金声亭、金沙泉、阳明祠、天宁寺、三茅祖师庙(见肖崇业《游丰乐亭记》)。
    明万历年间又建幽栖寺。
    明天启元年(1621)滁州判官尹梦璧刻《滁州十二景诗画》碑刻存于丰乐亭内。
    此时,丰乐亭自丰山顶至紫薇泉内已有亭、庙、祠、堂、楼数十座,碑刻及摩崖石刻几十方,加上古树、古泉、古洞、名木花草相互辉映,一片盎然生机。
    明末到清光绪年间,由于兵燹和战火等原因,至光绪23年熊祖诒纂《滁州志》载:仅存丰乐亭、保丰堂、危楼、棠舍、芥舟及柏子龙潭,其余皆成遗址。
    清光绪九年(1883),全椒观察使薛时雨主持将丰乐亭全面修复。
                 “文革”中的丰乐亭
    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文物保护工作,1956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将丰乐亭公布为第一批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拨出专款全面进行了维修,丰乐亭再次成为滁州的历史文化瑰宝,游人纷纷踏至观赏游玩。
    1966年,“文革”破“四旧”,丰乐亭古建筑的木雕被凿,文物被毁,数十方碑刻被逐字剔毁。
    1974年,地区革委会决定在丰乐亭建石油库,令文物干部拟文上报省革委会,要求撤销丰乐亭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得到省革委会批准后,丰乐亭约2平方公里的风景区被圈入石油公司内。从此,名亭遭封闭,游人绝迹。
    1982年,丰乐亭已面目全非,当年名亭是梁歪檐塌,屋面上长满野草,一片荒凉景象。地上蒿草已有人高,草丛中横七竖八躺着几块残碑。
    保丰堂一片狼藉,窗扇脱落,屋椽朽折,已有几处大洞,壁上布满青苔,堂内阴气森森,霉气刺鼻,听说某电影制片厂在此选拍了两个妖魔鬼怪电影片段。
    危楼和两厢棠舍、芥舟已全部圮塌夷为平地,成为废墟。
    1986年,原滁州市(县级)委、政府邀请了省文物、考古、城市规划、古建园林等部门专家在滁召开了“恢复丰乐亭研讨会”。经论证,专家们的一致意见为:丰乐亭不能易地重建。因为其地理、地貌、环境是迁不走的。
    当年,省人民政府再次将丰乐亭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文化厅拨款12万元,由原滁州市(县级)琅琊山管理处负责维修丰乐亭。然而,仅施工维修了丰乐亭。保丰堂、危楼、棠舍、芥舟仍是废墟一片。
                 丰乐亭修复现状
    1993年滁县地区改为省辖市,丰乐亭管理和保护工作划归市文物管理所。文管部门按照文物法规,坚持修复文物要有科学论证和科学数据的原则,查史籍、找资料,约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古建筑专家协助设计出维修方案,并经有关专家论证,几经反复,几易其图,一份合格蓝图和设计方案终于形成,上报省文物局审批,拨给5万元作为维修补助经费。
    恢复性重建危楼、棠舍、芥舟约需几十万元,款从何来?副市长林业精找到石油公司总经理刘家海。由石油公司出资30万元支持恢复性重建。1995年11月,由合肥市义兴古建筑园林建筑公司依照省文物局审批方案,开始重建危楼、棠舍、芥舟,至1996年底,危楼、棠舍、芥舟又重新耸立在丰山脚下。
    市政府把文物保护工程纳入议事日程,在全省率先出台了《滁州市实施文物保护工作“五纳入”的决定》,并从1998年起,每年从地方财政中拿出20万元用于文物保护。1999年,市财政拨专款8万元维修丰乐亭景区内的亭、堂、门厅以及围墙。
    自地改市以来,社会各界始终在关注丰乐亭的保护、修复、开放。早在市一届政协一次会议上刘鹏林委员①就向大会提交了关于“依法保护和开放丰乐亭”的提案。一届政协二次会议上又有数名政协委员联名向大会提交“保护和开放丰乐亭”的提案。市政协学习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均多次组织全国、省、市、县(区)政协委员视察丰乐亭,加强宣传力度,提出修复、开放建议。2001年初,市人大教科文卫工作委员会,组织在滁的全国、省、市三级人大代表视察丰乐亭;二届人大五次会议大会主席团通过了《应尽快抢救、修复并逐步开放丰乐亭,大力发展我市旅游经济》的议案;市财政局追加了10万元经费用于全面修复丰乐亭。2001年底丰乐亭内的门厅、丰乐亭、保丰堂、危楼、棠舍、芥舟、马头墙维修工程全面结束。
    2002年,市政府决定举办“中国滁州醉翁亭文化旅游节”,把丰乐亭作为接待开放点。借这一东风,置办了近80件红木仿古家具并征集了近百件楹联字画,陈列于亭、堂内,顿时满室生辉,游人也有了休息和观赏的条件。
    是年,我们又在丰山半山腰发现一泉。是一池清澈见底的泉水,泉四周条石砌得整齐、规范,看来是古代早已有之。据欧阳修《丰乐亭记》记载:“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根据欧阳修的“中有清泉”的地理位置,我们认为当指此泉,即“丰泉”。当年5月,一座新建的四角飞檐翘角的方亭临于此泉上。此亭命名,有待考证后再定。
    2004年,市政府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将把石油库搬迁,丰乐亭对外开放。目前,石油公司正在策划石油库搬迁的有关事宜。
    丰乐亭景区经过十多年陆续的重建、维修,现只能说初具对外开放的条件,仍有许多事情需去做:有数十方碑刻仍堆放在露天之下,应该建一座碑廊加以保护并供游人鉴赏;庭院内花草奇石还没有还历史原貌,也要加以置办;有十五处古建筑遗址上的建筑,也应根据条件逐步恢复重建;有关欧阳修的诗文、文稿、文集应着手购置和征集,以便供专家、学者研究之用;一块珍贵的满汉同文的摩崖石刻正遭风剥雨蚀、损伤严重,亟待建一亭进行保护;周围环境还应精心设计并尽快施工等。我们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在社会各界有识人士的关心支持下,丰乐亭将会以崭新的容貌迎接八方宾客,并将在滁州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注:①刘鹏林系琅琊区文化馆工作人员,已病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