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史天地

关于《醉翁亭记》与欧阳修有关问题的考究

日期:2007-10-22 作者:admin 阅读次数:字体:[] [] []
  《醉翁亭记》是一篇著名的散文,朗朗上口,韵味无穷,为中外文学家和莘莘学子喜读的好文章。为此,我就这篇文章产生的年代、刻碑年代、有些书刊用错字以及各地现存碑刻等情况作了一番考究,力求这篇珍品“纯洁无瑕”。
    一、《醉翁亭记》产生的年代
    欧阳修是庆历五年(1045年)秋八月到滁州任知州的,从《醉翁亭记》叙述的情况看,他描写了四个季节(即一个年头)的景象,《记》中说到:
春天——野芳发而幽香
夏天——佳木秀而繁荫
秋天——风霜高洁
冬天——水清而石出
    从以上情况看,欧阳修是观察了近一年时间才写出此《记》的。因此,可以说《记》产生的具体年代,应该是在庆历六年夏秋之际。传说此《记》写完后,曾张贴在滁城,公开征求民间文人的意见,由此看来也要有一段时间才完成。
   
    二、此碑问世的年代
    此碑的跋文已经告诉我们,欧公自书的“记”碑,是在庆历八年(1048年)三月己末日刻石亭上的,(此时欧阳修已徙知扬州)。由于“字画浅褊,恐不能传远”,这就说明了欧公自己抄写过《醉翁亭记》并刻石立碑。清代《滁州志》也载:“初记系欧公自书,字小易磨灭。”(见《滁州志》卷四之二第七页王诏条)。
    苏轼书写的碑文跋文又告诉我们:“滁人欲改刻大字久矣。”如果过去没有刻过碑,哪来的“滁人欲改刻大字久矣”?欧阳修自书碑,刻碑时间是在庆历八年三月;第二次刻碑是在元祐六年(1091年)苏轼书写的,是在第一次刻碑后的43年。这一年欧阳修应是86岁,苏轼应是55岁。但是,欧阳修在66岁即逝世,因此,可以断定苏轼书写的《记》是在欧阳修去世后19年才勒石的。
 
    三、现在滁州宝宋斋里的《醉翁亭记》碑刻产生的年代
   《醉翁亭记》有摩崖、石刻、木刻,字体有正、草、行书各种,分布在安徽滁州、山东费县、河南鄢陵、新郑县,四川成都青城山的常道观(又称天师洞)等处。其碑刻产生年代以滁州醉翁亭景区宝宋斋内的为最早,一是庆历八年;一是元祐六年,字体均为正楷。山东费县原县署仪门外由苏唐卿所书的小篆《醉翁亭记》是嘉祐七年(1062年)刻石,早于苏轼所书29年。河南鄢陵刘氏家祠内行草《醉翁亭记》也出自苏轼之手,在淹没400多年后的明代隆庆五年(1571年)才勒石。过了120年,鄢陵碑刻破损,清代康熙三十年(1691年)在新郑县高拱祠堂内重立碑刻(亦称新郑石刻),于1959年被移置郑州博物馆内。除此而外,还有木板刻《醉翁亭记》,是明代董其昌所书,现存于成都青城山的常道观内。
 
    四、《醉翁亭记》碑文字数问题
    现存滁州市醉翁亭宝宋斋的《醉翁亭记》碑刻正文(连同标题)共计406个字,加上跋文95个字,实为501个字。而今有的出版社出版的教科书(都未用跋文)正文常少一个字,即“山之僧曰智仙也”中丢掉一个“曰”字。
 
    五、一般书刊引用《醉翁亭记》常用错的字
讓”与“酿”
    在滁州市醉翁亭内欧文苏字的《醉翁亭记》碑刻上,“……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讓泉也”的 “讓”字,有些出版社出版的书刊即错用“酿”字。康熙二十三年,滁州州守王赐魁写“讓泉”二字刻碑立于泉旁,直至现在依然清晰可见,根本不应把“讓泉”误成“酿泉”。
“水清”与“水落”
    原碑为“水清而石出”,而不是“水落而石出”。醉翁亭前的玻璃沼,常年流水潺潺不绝,没有枯竭过,故不存在“水落”才“石出”的现象。欧阳修不会忽视这一点的,他用“水清”一词,是指玻璃沼的水,四季清澈透明,可以看到水底的山石,故他原文用“水清而石出”。现在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语文第五册,用的却是“水落而石出”。
 
“起坐”与“坐起”
    原碑为“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不是“坐起”。
 
“而”
   《醉翁亭记》这篇文章中,一共用了24个“而”字,用的恰到好处。但有的报刊书籍载此文,在“人知从太守游而乐,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的“不知”前加了一个“而”字,实与原碑不相符。
“浅褊”与“褊浅”
    在《醉翁亭记》最后一段是跋文。有的书籍未收入正文中,这是可以理解的。1965年郑州市博物馆复制的《苏轼书欧阳永叔醉翁亭记》草书碑帖,将跋文收录其中。跋文中有“庐陵先生以庆历八年三月己末刻石亭上,字画褊浅,恐不能传远……”用的是“字画褊浅”四个字。说的是欧阳修自书的碑刻,字刻的浅些,恐怕不能留在世上久远,滁州人想改刻大字已经很长时间了。清代《滁州志》刊载此跋文也用“字画褊浅”,而醉翁亭内的碑刻用的恰是“字画浅褊”。1983年,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醉翁亭记》帖本,是用原碑拓本印刷的,明显地是“字画浅褊”四个字。
    以上诸问题的出现,一是苏轼多次用各种字体书写此文,文中有些字不尽相同;另一方面出版部门的编辑没有亲眼看过滁州醉翁亭内的《醉翁亭记》原文,以致于有些版本刊载的此文多少有点差错。
    另外,《醉翁亭记》中有五个字是借用字,如“耶”通作“琊”;“閒”通作“间”;“莫”通作“暮”;“涂”通作“途”;“燕”通作“宴”。对于这五个字,如果以段取其文,可以“琊”、“间”、“暮”、“途”、“宴”使用。但如作《醉翁亭记》全文使用,最好用“耶”、“閒”、“莫”、“涂”和“燕”五个字。
 
    六、关于欧阳修来滁和离滁的时间
    刘德清根据宋人胡柯《庐陵欧阳文忠公年谱》编著、郭预衡审订的《欧阳修纪年》记载,“庆历五年八月甲戌(21日),降河北都转运按察使、龙图阁直学士、右正言欧阳修为知制诰、知滁州。”欧阳修自河北由水路赴滁州,当年十月二十二日到滁州。有《滁州谢上表》。“庆历八年戊子(1048),正月十六日,转起居舍人,依旧知制诰,徙知扬州。二月离滁赴任,有诗《别滁》。二十二日,至扬州。有谢表。”
由此可知,欧阳修在滁州任职(包括旅途)是两年零七个月。
 
   七、欧阳修去世的时间和地点
    欧阳修卒于熙宁五年(1072年)闰七月二十三日,在颖州西湖之滨的私人宅第,终年66岁。熙宁八年(1075年)九月二十六日,朝廷赐墓开封府新郑县旌贤乡刘村阳绶堡。现为新郑市辛店乡欧阳寺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