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社情民意

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农合组织”又好又快发展

日期:2010-03-11 作者:admin 阅读次数:字体:[] [] []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民自愿参加的,以农民经营为基础,以某一产业或产品为纽带,以增加成员收入为目的,实行资金、技术、生产、购销、加工等合作经济组织。它是伴随着市场机制的深化和农村经济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应运而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有效途径。近日,扬子、清流政协委员组深入扬子街道办事处,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扬子办事处“农合组织”三年来的发展状况
    扬子街道办事处按照服务农民、发展农业的思路,以组织农民、合作农民为要务,于2005年秋在区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帮扶下,依据《章程》和民主管理程序,引导农民通过入股,以“民办、民管、民营、民受益”的经济组织形式将农民的利益连接起来。先后涌现出团山村的“惠民蔬菜合作社”、十里村的“扬子韭菜协会”、雷桥、官山两村的“农民用水协会”、郑郢村的“郑郢蔬菜协会”以及官山村的“扬子茭白协会”,参加农合组织近800户,人数达3000多人,占所在村总农户的31.9%,已成为目前农业产业化经营最需要、农民生产生活联系最紧密、农民收入提高最有效途径、是深受农民欢迎的合作经济组织。
    团山村“惠民蔬菜合作社”,仅两年时间就发展成为滁州市“一村多品”特色农业的典型。该村位于滁城北郊,有农户485户,1726人,可耕地面积2548亩,人均占地1.48亩,人多地少,由于低效的小农经济及农户分散作业的弊端,使得该村长期以来经济发展滞后。2005年11月,在街道办事处的帮扶下,团山人以自己种植蔬菜经验的独特优势,自愿入社,联合对接,成立了“惠民蔬菜合作社”。入社农户125户,计500多人,公众推选领导成员11人,其中村党总支委员刘汉龙推选为法人代表,担任社长。合作社拟订了《章程》,制定了《团山村蔬菜产业发展规划》。目前已辐射到6个村民组,158个农户,近800人。“惠民蔬菜合作社”充分发挥了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效能:一是发挥合作社组织功能。合作社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组织农户生产优质品种,改变种植结构,生产适合市场需求的返季节蔬菜。现已建钢架大棚550栋,竹杆大棚800栋,蔬菜种植面积扩大到1200多亩,占全村耕地的49%。二是发挥合作社服务功能。合作社以市场销售为龙头,鼓励农户买车入股,现已有四辆汽车跑市场,解决了“销售难”问题,真正做到向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三是发挥合作社中介功能。合作社从和县和本市聘请了两名蔬菜技术员,走村串户,深入田间地头,予以技术指导。为了提高农户种植技能,还与市、区农委、科委挂钩,开展定期培训,现已办班4期,受训人员达1100多人次。目前该社生产的金鹏158西红柿、金冠一号豇豆、韭欣2号韭菜、西芹以及金星5号黄瓜,在滁城金光大道苏果一店以及南京白云亭批发市场倍受青睐。四是发挥合作社的载体功能。合作社以现代农业发展理念为引领,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扶持,不断改变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合作社成立以来,充分运用好中央和省两级财政扶持的36万多元,并在市、区新农村建设帮扶单位的支持下,开挖沟渠4100多米,砌片石自流灌溉渠道550米,修建涵闸42道,架设电路1350米,修筑道路2100米,给农户生产、管理、销售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五是发挥合作社的效应功能。合作社坚持“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安全化”的现代农业发展理念,以统一供应优良品种、统一育苗、统一施肥、统一用药、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经营模式,并采用施农家有机肥料,生物液治病防虫,杜绝了化学肥料和残留农药的污染,以生产无公害蔬菜,打响了团山蔬菜优势品牌。六是发挥合作社的龙头功能。合作社有9个村民组自愿入社,其中小庙、胡楼、张圩、楼庄四个村民组的蔬菜种植面积超过耕地面积的80%以上,合作社蔬菜基地由成立前的400亩,扩大到现在的1200亩,成员的蔬菜年收入由原来的每亩4000元增加到现在的每亩8000—12000元,最高农户每亩年收入17000多元,团山村人均收入由2005年的3900元增加到2007年的4500元,净增15.4%。合作社获得了国家农业部产品质量安全中心颁发的“无公害农产品证书”。滁州市正积极规划筹建20亩地的“团山蔬菜批发市场”,一个以合作社带动“一村多品”,实现农产品转化增值,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的新团山,正朝着经济强村、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不断向纵深发展。
    官山村“扬子茭白协会”,在原有的户带户、户促组、组促村的基础上,於2006年四月挂牌成立,协会健全了组织,制定了《章程》,拟定了目标。通过两年多的运作,坚持发展茭白特色产业,大胆探索引进茭虾共生项目,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目前,该协会已发展到18个村民组,183个农户,种植面积1200多亩,销售额达57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净增1000元以上。协会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帮助农民致富发挥了作用。一是建立服务协会的运作机制。协会取得了市科委、市农委、市工商局的关心和支持,工作开展得到了帮助,协会一心一意谋发展,集中精力指导农民瞄准行情闯市场,面向需求搞种植。二是服务农户。协会根据市场需求及时向会员传递信息,提供优良品种和技术管理,保证协会成员放心栽种,安心管理,舒心销售。三是培养经济能人。协会现有10多名营销人员,负责信息采集,拓展市场营销,保证农户产品销路畅通,价格公正,资金回笼及时。目前,协会产品已销往苏、锡、常、北京、上海等地。四是打响官山茭白品牌。协会不断引进浙茭99-1、浙茭2号、浙茭911等高产优质品种,着力推广大棚茭白,树立“人有我好,人好我优,人优我早”的经营理念,打响了自己的品牌。五是促进农业种植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协会大胆引进新项目,竭力向会员推行茭虾共生的种、养植的方法和技术,仅一年时间,茭虾共生已扩展到16户达80多亩,经济收入明显提高。扬子茭白协会通过几年的努力,申报的“皖东绿农”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总会注册,“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与产品认证”已经省有关部门化验合格,予以认定。该协会正朝着组建专业合作社目标迈进,将组织劳动力有序地流动到二、三产业,为实现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奠定基础。
    二、存在问题
    1、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由于建立时间不长,大多是较为松散的专业协会形式,并且发展很不平衡,有些协会组织只是“起个名子、挂个牌子、做个样子”。由于引导和帮扶不力,加之舆论宣传滞后,长期以来农民受小富即安的习惯势力影响,对“农合组织”认识浅薄,有的成了自生自长自发展,出现了无碍大局有和无的尴尬局面。
    2、资金短缺制约了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改变,办事处农业技术服务综合站无专业农技员,科技种田指导不力,帮助农民掌握新知识、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不够。尤其是在办理执照、产品检测以及品牌认证等方面手续繁、关卡多、时间长、费用高。
    3、土地规模经营难以形成,受农民亲缘、地缘、业缘等固有的因素制约,影响了区域化、规模化生产。
    4、品牌产品难以占领市场,受市场机制及人为因素的制约,农合组织的生产、经营、销售等权益得不到真正维护。
    5、奖励和激励机制尚未建立,使得农合组织的经验得不到总结,发展得不到提高,典型得不到表彰,广大农民群众加入农合组织的积极性得不到充分调动。
    三、几点建议
    1、各级党政领导,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充分认识“农合组织”是创新的源头,农民致富的起点,是做好“三农”工作的根本。通过典型示范,引导推动,服务扶持,舆论宣传等方式,提高对“农合组织”的认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入社的积极性。
    2、政府要制定帮扶政策,明确各相关职能部门、涉农街道办事处对农合组织的服务和指导职责,并纳入全年工作的主要内容来考核。明确村党支部把支持、服务和发展农合组织作为中心工作来开展,切实帮助解决农合组织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培养一批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带头人。
    3、多措并举,加快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绿色通道。对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实行放宽登记条件、放宽经营范围、放宽出资方式;印制《农合组织登记指南》,设立授权登记窗口,实行全程指导,全程帮办;举办各类培训班,免费授课,免费发放资料。
    4、确立品牌帮扶战略,引导“一地一品”、“一村多品”,农产品生产要做好“精”、“特”、“优”的大文章,主动为农合组织产品注册商标,申请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深入开展“商标帮农、品牌富农”的工程。
    5、本着“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大胆创新,认真抓好农村土地流转工作,搞好土地规模经营,提高农业效益,发展农村生产力。
    6、各级政府要从行政费用省一点,各项开支挤一点,设立“农合组织”专项资金,加大农合组织的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投入,不断改变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科技含量,走出一条适合农合组织发展的自然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人才优势的新路。
    7、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科学发展观,努力探索符合时代要求,具有滁州特色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之路,要以典型引路,彰显优秀,引导并激励广大农民群众入社,努力发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龙头作用和农业产业化中的基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