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区政协让文物会说话
作为一项经常性、基础性的工作,政协文史资料工作能更好地发挥“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社会功能。因而,开发、挖掘、传承本地传统文化,是政协文史工作者的职责所系、担当所在。经组织推荐,我有幸于2016年成为一名政协委员。受此殊荣,我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虽然本职工作很忙,仍主动承担一些调研报告的撰写并取得一定成绩。有了“投名状”,我于2018年从经济部门调任琅琊区政协工作,成为一名真正的“政协人”。作为政协秘书长,经常会接触到政协文史工作。六年多的耳濡目染,使我愈加清晰地认识到,政协能够让文物会说话。
当十二景遇见政协
明代天启元年(1621年),滁州通判尹梦璧饱览滁州秀丽风光之后,提出了“滁州十二景”一说。此外,“滁州十二景”世代流传。经过岁月变迁,目前有的景点依然光鲜耀眼,有的仅剩下历史遗存,有的成为文物保护遗址。为了使沉睡的文物复活,张祥林、裘新江、徐茵等本地政协文史专家多年来不懈努力、上下奔走,推动滁州一批文化遗址得以修复重建。特别是本世纪初,时任琅琊区政协副主席徐茵便撰写了“关于开发滁州明代十二景拓展滁州旅游资源”的提案,受到滁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并纳入市旅游整体规划,被滁州市政协评为当年十大优秀提案“第一案”。例如,为推动明代滁州十二景之一——“柏子灵湫”的重修和恢复,徐茵于2012年撰写了《关于重修柏子灵湫景区的建议》,提出了修复龙池、重建太仆寺的建议。时光荏苒、日月如梭,经过一届届政协人不断奔走、呼吁,滁州十二景中的“菱溪夜雨” “丰岭祥云”等古代景点得到恢复和重建。其中,南京太仆寺不仅在原址重建了马政馆,而且同“柏子灵湫”、丰乐亭等景点连点成线、连线成面,成为滁州文旅行业重要标志性工程。面对已恢复的文物古迹、殿台楼阁,人们吊古怀今,仿佛在同历史对话。从政协文史前辈们身上,我看到了他们执着的敬业精神,以及对于文史工作的那份热爱、追求与担当。
当老街巷遇见政协
老城区是一个城市的“根”和“魂”,积累了厚重历史文化印记。作为千年文化古城,?滁州自古流传着七十二条半巷的传说,成为一代代滁城人的文化记忆。近年来,滁州市结合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对城市进行大规模更新,老城区面貌焕然一新。为留住城市文脉,在市、区政协文史专家的积极建议下,按照“拆改留”的原则,先后复建或修缮了吴棠故居、章益故居、拱极门、奠枕楼等多处亭台馆阁建筑。如今的滁州,山水与亭台楼阁交相辉映,俨然一座江南小城。为使已建成的历史文化建筑最大化发挥作用,王亚斌、张祥林、徐茵等文史前辈们仍奔走呼吁,通过举办座谈会,以及调研报告、社情民意信息等形式,向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提出意见建议,从资源整合、机制创新、规划利用等方面,加大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讲好每一片砖瓦的故事,真正让复活的文物会说话,打造滁州版的“黑暗悟空”。
当内城河遇见政协
滁州源自于涂水而得名,自古与水结缘。内城河穿城而过,与西涧湖、南湖、北湖和清流河相通相连,形似八卦。一直以来,内城河自然景观与人文古迹交相辉映。2015年,滁州市启动内城河改造工程,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老城区上水关、广惠桥、西涧桥、文德桥等文物遗址得到修缮和加固,并在原址重修了通济桥。沿内城河游步道两侧,还修建点缀了各式游廊亭台,传承并发扬了“千年亭城”的美誉。受老一代政协文史人的启发与激励,我在商务局工作期间便开始思考如何促进文旅服务业发展。2017年,我撰写的《建内城河风光带 促产城融合发展——关于推进滁州内城河风光带文化产城融合的调研报告》被选定为滁州市政协六届一次会议大会发言,获时任市委主要领导表扬并批示。报告中,我借鉴赴福建省福州市三坊七巷等地做法,建议用“产、城、人、文”融合的思路推进内城河风光带项目规划和建设,注重保留和重建老建筑、老街区、老字号。回头来看,报告中相当一部分建议得到采纳并实施。其中遵阳街保护与开发工程不仅保留了“胡家大楼”等传统建筑,还新建了王阳明广场,成为本地市民及外地游客新的观光地及消费打卡点。作为政协委员,我也从履职建言中收获了信心和力量。
文化是城市的名片。散落在街头巷尾的点滴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一个城市生命所在、魅力所在。我觉着政协各方面资源多、联系广泛,能更加有利地开发、挖掘本地文化遗存。近期赴江西等地调研也充分印证了这一点,无论是修水的祠堂文化、永丰的欧公文化,还是乐平的古戏台文化,处处都有政协文史人潜心典籍、孜孜不倦的身影。接下来,我将沿着文史前辈们努力的方向,走好新时代政协文史工作的“长征路”,让更多沉默的文物会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