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社情民意

琅琊区政协:关于推进老城区文旅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日期:2024-12-04 作者:区政协来源:琅琊区政协 阅读次数:字体:[] [] []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时强调,要进一步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发展全域旅游,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文旅服务业是一个集文化与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旨在通过文化和旅游的结合,推动文化传承和传播,促进现代服务业的繁荣。然而,在推进城文旅服务业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设施老化,城市更新进度滞后。

近年来,一些地方启动了老城区危房改造工程,但迫于资金压力等因素,老城区人虽迁移,但城市更新速度较为滞后。城市公共空间不足,通行难、停车难的问题突出,导致新市民较少在老城买房置业,年轻人和中高收入群体外流,造成老城区人口萎缩。

二是产业不兴,文旅融合进程缓慢。

从一些地区情况来看,老城区部分文旅资源利用率不高,资源优势没有变成产业优势。已开发的街区仍以传统批零住餐为主,文旅项目没能充分发挥作用,对外地游客的视觉感染力及影响力不大,接待对象仍以短途探亲游为主。受网购等因素影响,不少大型超市、商场等陷入经营困境。

三是机制不顺,瓶颈问题亟待破解

权责界限不清。辖区政府在老城更新资产处置及规划、招商等方面话语权不够,市、区协同联动不充分。融资渠道不广。老城区更新主要依赖政府性投资,这类资金与本地财政实力相关,在地方财政吃紧的情况下,财政资金渠道基本恐难以维系;市场化融资仍以银行贷款、非标融资居多,申请难度较大。而单纯依靠社会资本开发的文旅项目重收益、轻运营,造成相关项目运营困难。资源共享不够。老城区历史文化资源缺乏地方统筹协调的管理体制,相关单位和景点存在本位主义,缺乏大文旅的共享合作意识。社会文化公益团队及商户也难以参与其中。

为此,建议如下:

一是加快老城改造,推动城市出新貌抢抓新一轮房

地产“去库存”政策的利好时机,研究制定老城区旧城改造方案。要着力打造重点商圈和特色街区,改善交通条件,统筹开展美化、绿化、亮化、店招提升等;对老商号、老作坊要加强政策扶持,提升老城烟火气。

二是打造产业高地,推动发展出新质。拉动新经济景区逐步摆脱门票依赖,开发出更为丰富、更具个性化的旅游产品和服务。盘活现有商业街,吸引更多年轻人消费;在稳定商业基本盘的前提下,推动传统服务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做活水经济。有内城水系的老城区注重开发老城区水上旅游休闲服务岛,在节假日期间开启水上音乐喷泉,鼓励开发水边仿古客栈住宿、画舫游等。打造夜经济。重点打造晚六点到朝六点、富有特色夜市街区,形成老城区夜市文化。可依托老城区历史遗迹,更新照明设备,增加雕塑小品等文化元素,招引民间老手艺、老字号以及民间文艺演出、非遗展演等入驻街区,重塑街区文化坐标。

三是强化联动理念,推动机制出新意。推动上下一体化。老城区文化资源是一个地方共同的精神家园。建议树立全市“一盘棋”思路,成立直属市政府的老城区保护修复工程管理委员会及其开发公司,由一名副市长牵头,统筹开展老城区文旅资源保护、开发与管理。

推动理念一体化。近期山西文旅火爆的背后,潜藏着一种文旅心理学。可借鉴外地经验,强化文旅心理学课程的研究与培训,开发出更为丰富、更具乡愁体验的旅游产品和服务。要创新投融资源模式,鼓励市、区合作,吸引优质社会资本参与老城文旅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推动文城一体化。在推进老城更新过程中,要学习福州三坊七巷、泉州西街等地经验,在城市更新过程中,要处理好“拆改留”之间的关系,既充分考虑城市功能的宜居性,又兼顾历史文化遗址的保护与传承。要突出老城区城市个性和特点,避免出现“只见高原、不见高峰”的现象。一个城市的老城区要主打一个文化主题,打造1-2处重文旅资产,提升文旅识别度和游览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