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区政协:加强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建设要 突出三“变”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民政协事业发展,明确了新时代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的性质定位,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在此指引下,琅琊区政协以提升专门协商机构运转效能为“总目标”,紧扣基层政协“两商衔接”这一关键环节,以改革提能、以创新聚能、以担当赋能,走出一条锐意进取、创新求变的探索之路。
以改革提能:
变“墨守成规”为“大胆创新”
近年来的实践证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基层政协打开了创新之门、提供了无限空间。琅琊区政协力除墨守成规、按部就班的守旧观念,通过实施一系列改革举措,基层政协面貌焕然一新。
机构之变增活力。在群众中开展协商,需要基层政协将工作重心和人员力量下移。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安徽省建立乡镇(街道)政协联络组制度,受同级党委领导,业务上受县级政协指导;2000年,各地积极响应全省机构改革部署要求,撤销了乡镇一级政协工作机构;2019年中央政协工作会议召开后,为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市县人民政协工作部署,基层政协及广大委员要求恢复设立乡镇(街道)政协机构的呼声越来越高,以此解决“两个薄弱”问题。顺应这一新形势、新变化,滁州市在全市政协系统施行了政协召集人制度。2022年底,区政协探索恢复“乡镇(街道)政协联络组”工作制度,由乡镇(街道)一名正科级干部兼任政协联络组组长。街道(乡镇)政协联络组制度的恢复,是推动政协协商向基层延伸,更好联系服务群众的有力举措,有效激发了委员履职活力。
载体之变增活力。协商载体是推进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有效衔接的硬件基础。近年来,琅琊区政协坚持“一线工作法”,致力推进“居庙堂之高”协商平台向“处江湖之远”一线延伸。结合“书香政协”建设,突出“文化+协商”“一社区一特色”,精心打造“十个龙池”社区特色协商平台,推动形成百花齐放、“议”彩纷呈的一线协商新格局。如,古道社区秉承“和谐古道,同乐人家”协商理念,致力打造“乐”协商品牌。该社区依托信访调解超市、雷锋超市、家风家训馆和“五微”汇治平台等服务载体,就物业管理服务改进、小区环境提升等议题开展一线“微协商”;滁阳社区突出"多元汇治、智慧协商",打造“云”协商文化品牌。社区依托智慧社区平台,搭建社情民意收集站和云上议事厅,将会议协商与网络协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推动群众与委员“面对面”,实现“及时商”“随时商”;紫薇社区突出服务“一老一小”,打造“暖”协商,依托“码上办”小程序,围绕中央厨房、未保站等功能发挥开展一线协商。
理念之变增活力。坚持协商于民、协商为民,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履职理念,是人民政协的根本价值取向。近年来,琅琊区政协通过实施“两项改革”,推动政协力量和委员力量下沉基层、深入一线,140多名政协委员常年活跃在全区8个街道、9个村和35个社区,将政协“微协商”落实在社区、农村、企业、学校等基层一线,实现了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的零距离、全覆盖。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委员联系服务界别群众制度,明确各界别召集人,引导界别委员发挥自身优势和专业特长,常态化开展为民服务活动。如,部分民主党派界别委员连续多年开展陪孤寡老人“同吃小年八大碗”活动;医药界别政协委员依托“红领便民小屋”,为群众提供理发、缝补、助餐等志愿服务,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以创新聚能:
变“单打独斗”为“共商共治”
“众人拾柴火焰高”。基层协商点多面广,有的协商建议的办理需要动用上级资源及各方面力量,仅靠县级政协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琅琊区政协通过实施上下联动、部门联动、多元联动等一系列创新举措,形成了市县政协联动配合、共商共治的良好局面。
上下联动聚合力。琅琊区政协积极利用“大树底下好乘凉”的城区优势,一体推进市区联动调研、联动协商,积极响应市政协关于《协调“亭”好品牌建设工作方案》等六个方案,共同推进“委员进社区、常委在行动”增组扩面行动,将住滁城的省、市、区三级委员融合编制30个委员小组,每个小组联系2-3个社区,形成了所有社区(村)委员履职的全覆盖。为推进“有形”覆盖到“有效”覆盖,街道政协联络组聚焦群众所急所盼,经常性召集市专委会、市小组长、区小组开展联动会商,形成了“四方会商”工作机制。在实际工作中,各街道政协联络组长“不论职级,只论协商”,主动对接,靠前服务。市政协班子成员以普通委员身份深入社区一线,与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推动化解一批小区物业、安全出行、危墙改造等社会治理难题,受到一方群众好评。
部门联动聚合力。基层协商要坚持政协“搭台”、部门“唱戏”。因而,在协商过程中要积极争取相关部门的参与与支持。协商前,政协联络组就议题的科学性、合理性及可操作性,征求相关部门的意见建议;协商中,对于议题涉及的市、区相关部门,采取“街道吹哨、部门报到”的办法,由政协办公室邀请相关部门派员参与一线协商;协商后,按照委组交、部门办、委员督、群众评等闭环程序,将《协商建议清单》交由部门办理。对于部门办理结果,由委员小组牵头适时开展“回头看”,同时在社区公开栏及时公布协商议事办理结果,接受社会监督,确保群众满意。
多元联动聚合力。协商议题涉及方方面面,仅靠基层政协和委员是远远不够的,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是应有之义。得益于滁州市三年“创城”,社区现在办公条件和服务水平较之以往有大幅提升,具备各类社会组织和社团的承载能力。如,龙池社区近年来培育聚集大小50多家社会组织。该社区根据社会组织相对集中的特点,充分发挥委员联系服务界别群众的专业优势,成立了街道政协委员活动点,定期开展协商议事活动。通过与社会组织开展“微协商”,办成了社区老年食堂;培育了一批“烘焙大姐”,带动更多本地富余劳动人员就业;依托1054救援队等组织,开展文化、教育、健身、社会救援等各类社区服务,有效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服务水平。经过不断探索,龙池社区走出了一条基层多元“汇”治新路径,“汇”协商解决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形成了“党建引领、政协协商、社会协同、群众参与”的社区治理新格局。
以机制赋能:
变“荣誉委员”为“责任委员”
中共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发挥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加强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等功能建设”。琅琊区政协坚持“不重编制重机制”,围绕党的建设、协商民主、民主监督、委员管理等方面,探索出一系列制度机制。广大委员切实感受到,现在肩上的责任越来越重、活动越来越多。
党建引领添动力。坚持党对政协工作的全面领导,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推动区政协党建力量向基层延伸。从2018年开始,琅琊区政协探索在8个街道建立政协联络组功能型党支部,并安排政协秘书长和专委会主任担任功能型党支部“第一书记”。政协党建力量的下沉,激活了基层政协党组织的“一池春水”。根据政协党组的统一部署,各街道政协联络组功能型党支部按照“年度有计划,月月有主题”的要求,常态化开展理论学习和党建活动。更为重要的,联络组能充分发挥功能型党支部议事功能作用,将街道联络组协商议题、计划、活动等纳入党支部集体研究事项,确保基层协商的正确方向。全国政协副主席卢展工对于政协秘书长、专委会主任担任街道联络组“第一书记”等特色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这个挺好,在别的地方好像还没有”。
规范流程添动力。推进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的“有效衔接,重点一点就是要规范政协履职和协商流程。为此,琅琊区政协编印《琅琊区政协联络组工作手册》,明确职责、流程、履职、载体等“四个规范”,探索形成基层协商“四三三”工作规程,推动基层协商提质、扩面、增效,形成办理闭环。协商前,注重找准盼的事。围绕“商什么”,通过分类储题、多元选题、精准定题等举措,确保随时随地有事可商、有事能商、有事必商,形成浓厚的“有事好商量”的协商文化氛围;围绕 “谁来商”,充分考虑议题类型、涉及范围、复杂程度和参与对象的广泛性、代表性,让每个环节都能体现全过程人民民主。协商中,注重落细商的事。围绕“怎么商”,规范全过程协商。通过群众提、部门商、专家评、委员议,在群众广泛参与、深度协商互动、意见充分表达中凝聚共识、找出办法。对于协商达成的一致意见建议,形成《协商建议清单》。按照议题选定、制订方案、组织调研、现场协商、报送成果、跟踪落实等步骤有序开展。协商后,注重推动办的事。围绕“商成啥”,落实清单化、闭环式“流水线式”协商流程,通过一件事的办理,以点带面发现共性问题,通过政协提案、社情民意信息解决“一类事”。
擂台比武添动力。“百舸争流,奋楫者先”。为营造比学赶超的氛围,琅琊区政协在8个街道政协联络组轮流开展“三看一评”季度现场会,通过街道联络组“亮晒”委员履职、协商成效以及特色打造等情况,由主席会议成员进行现场点评。对于表现突出的联络组组长,在政协全会上给予通报表彰,同时在干部任用上给予优先推荐;不断强化委员服务与管理,制定出台政协委员量化考核办法,在服务保障、履职提醒、黄牌预警、红牌约谈、考核通报等方面出台“五项机制”。对于履职消极的委员,发出红、黄牌警告,由联系街道的主席会议成员进行约谈。通过一系列举措,确保每一名委员都能充分发挥作用。
创新永无止境,探索仍在进行。接下来,琅琊区政协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弘扬敢为人先的改革创新精神,以更实的举措、更强的合力,持续强化基层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建设,以实际行动迎接人民政协成立75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