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史天地

京京古道

日期:2025-08-12 作者:贾鸿斌来源:人文滁州 阅读次数:字体:[] [] []
  2024年12月11日,中国公路学会公布了2024年度“最受欢迎古道”,清流关古道赫然在列。清流关古道位于滁州城西北12.5公里的关山山口处。关楼始置于南唐初年,系先主李昪为“御北师”而建——但到中主李璟时,却被时任后周都虞候赵匡胤攻破。这条古道最初是浦淮(长江至淮河)古道的一段,明朝时期发展成为“京京(南京—北京)古道”一段,是横跨江淮、纵贯南北的重要陆上通道。古道现有2.5公里遗存保留较好,宽4米余,青石板铺筑。道中有宽5厘米、深3厘米左右的车辙分列两边,为研究古代车辆宽度提供了佐证,是古代交通邮驿活动的实物见证。

  滁州历史悠久,人文厚重,自三国以降,就是南北重要通衢。据相关史料记载和笔者田野调查,滁州的古道主要有京京古道、泗浦(泗州—浦口)古道、淮六(淮阴—六合)古道、滁庐(滁州—庐州)古道、历阳(全椒—和州)古道、阴陵[定远县靠山集(古县城)—和县乌江渡]古道、扬京(扬州—北京)古道、凤御道、琅琊古道等。众多古道遗迹中,最重要的是京京古道。

京京古驿道(定远段)线路图 李学兵|绘


  南唐先主李昪,在金陵称帝后,以保境安民为基本国策,休兵罢战,敦睦邻国,江南地区于是保持了较长时期的和平,社会生产逐渐复苏并迅速发展。南唐的纺织、印染、矿冶、制茶、造纸、晒盐、造船、陶瓷、文具制造等,均有突出成就。商人以茶、丝、陶瓷、文具等与中原交换羊、马。从金陵过江,经浦口,过乌衣、滁州,越清流关向北的官道遂建起。这条官道经定远县城分出两岔,一向西北,越过西卅店,经寿州,抵正阳关;一向东北,至濠州,出临淮关。淮河当年是南唐与北方政权的界河,寿州、濠州当年都是南唐的边州,南唐商人的马帮,马铃声声走过浦淮古道,抵淮河边,与中原发展边贸。当然,这条古道也是南唐军队驰骋南北的重要通道。

  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通达正阳关的官道继续向前延伸,进入河南,深入中原腹地,直达国都汴梁(今开封)。北宋时期,这条道路成为高等级的“国道”。据南宋王明清在《挥麈录》中载:宋仁宗皇祐五年,因“太祖擒皇甫晖于滁州,是受命之端也”,知州王靖奏请在滁州建设端命殿,“奉安太祖御容于滁州”。其后管理端命殿的官员往来汴京和滁州,走的都是这条路。明洪武元年,朱元璋北巡汴梁,也是走的这条路。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明朝两京并立。因传递信件和军需运输需要,正式开辟经临淮关北上的南京到北京官道。官道全长约1500公里,通过滁州境内全长约129公里,是明清滁州通向南北的主干线。明嘉靖年间来安籍进士、吏部尚书胡松《重建通济桥记》云:“滁于宋元前固僻左安闲之壤也。国朝两都并建,斯要以冲。”今天,我们通过古人的行旅记载,依然能够直观领略当年官道的风采。

  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戴名世从江苏江宁(今南京)到北京,自农历六月初九起,至七月二日止,写下了《乙亥北行日记》。日记写从江宁渡江启程,过浦口,经乌衣,初十夜,“宿旦子冈”,旦子冈就是今天乌衣镇旁的担子街道。这一路,“四野禾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可见,当年滁州城南面的乌衣一带男耕女浣、鸡鸣犬吠的乡村世界是多么的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