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史天地

滁州最古老的街区

日期:2025-09-30 作者:周惟熙来源:琅琊区政协 阅读次数:字体:[] [] []

滁城最古老的地方,是在西桥以西,如今的鼓楼一带。

滁州城始建于三国时代。她位于小沙河出山口的转弯处,西边是连绵的群山守望,东边、北边是清澈的河水护卫,一千多年来,天灾也好,人祸也好,她一直没有搬迁,这里的山好水好,养育着这一方百姓。旱涝也罢,战争也罢,滁州的百姓依恋着这里,使她发展,让她繁荣。

三国时期,滁州地方属于吴国,是魏、吴征战的场所。为了防备魏军南下,吴国的皇帝孙权派遣十万大军,在长江以北滁河一带修筑城堡。薛居正《五代史》说“孙氏作涂中”。西晋咸宁五年(279),晋武帝平吴,派遣琅琊王司马伷“出涂中”。第二年二月,吴王孙皓投降,派使者到涂中献出皇帝的大印玉玺。这一时期,涂中主要作用还是军事。

到了东晋初年,北方居民大量南下,定居在长江两岸。朝廷就用他们原来居住的地方来命名新居,涂中被叫做顿丘郡,郡治就在如今的滁城。这是滁城作为州郡治所的开始。如果从东晋建立的那一年(317)算起,到现在已经1700年了。

南北朝的时候,这里改名为新昌郡、南谯州,治所还是在这里。

滁州的名字始于隋朝。开皇三年(583),改南谯州为滁州,改新昌郡为新昌县,不久改为清流县。唐代天宝年间,滁州曾改名为永阳郡,这个名字只用了十七年,就又恢复为滁州。唐宋元明清直到1911年,都叫滁州,是历代州府衙门的所在地。

隋唐的滁州城很小,西边是山脚下的西涧,东边到西桥,北到河边,南到龚家菜园,就是现在的鼓楼一带。这里是滁州城最古老的街区。

这里除了住家,还有什么呢?

1、州衙

州府衙门设在原来一中的西部高地,现在一中已经关闭的西边大门,就是当年的州衙大门。它东、北各至高台边缘,西至旧教学大楼“凹”字楼的东侧,南面是现今的大路。明代胡松的《滁州志》说,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修筑子城。子城周长为一里一百六十二步(古代以360步为一里,子城周长还不到一里半),约合740米左右,平均每边不到200米。南北略长,东西略窄。城墙高一丈五尺。南面的城墙向南伸了一些,把门前的一条大路也包了进来。

衙门八字朝南开。州衙大门内,正对大门处有一照壁。转过照壁,是通向大堂的甬道,一方戒石立在甬道的中央,非常醒目。戒石上刻着十六个大字,那是对官员的告诫:“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此话出自于五代十国时期。后蜀皇帝孟昶为整饬吏治,于广政四年(941)撰写了《颁令箴》,共计24句。北宋太宗《颁令箴》缩为四句十六个字,就是《戒石铭》,于太平兴国八年(983)颁示天下。南宋绍兴二年(1132),高宗又把诗人黄庭坚书写的这一祖训,颁于各府州县,让他们刻石立于大堂前。明太祖朱元璋进一步明令立于甬道中,弘治五年(1492),朝廷下令建亭保护,称之为“戒石亭”。清朝时,因出入不便,改为牌坊,称为“戒石坊”,以进出熟视,铭记不忘。

院中有两名皂隶站岗。甬道两侧是厢房,为属吏办公的地方,东为吏、户、礼,西为兵、刑、工。甬道尽头是正堂,又叫大堂,五间,那是州官办公的地方。大堂东是吏目衙。正堂后是二堂,是会客之所。再后是三堂,是眷属居住的地方。

最后面还有一座小楼,是唐代刺史李德裕所建,原先叫赞皇楼,后来改名叫怀嵩楼,又名“北楼”。楼前有一座水池,叫做统军池。北宋淳化年间(990—994),南唐最后一个皇帝孟昶的儿子孟元哲归降宋,以龙武统军身份管理滁州,统军池就是他在那个时候开凿的。

料想当年,赵匡胤、朱元璋攻占了滁州以后,也曾驻扎在这里。在这里,历代都有贤良的官员。韦应物眺望西涧,写下了“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的诗句,给后人无穷的想像。欧阳修畅游醉翁亭、丰乐亭归来,在这里挥毫疾书“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引得梅圣俞、王安石等人唱和,苏东坡为之书碑。在这里,辛弃疾日夜操劳,努力恢复生产,招揽人才,为收复北方积极备战,留下了慷慨的“吴头楚尾”之词。面对荒年,南宋刺史石宗昭、刘拱辰,明代陈则清、丁士奇等人积极赈灾,救活了数万百姓。面对蝗灾,明代郑庆、清代余国??选派差吏分赴各地,带领群众扑打,百姓纳蝗,官府给米,保住了秋收。陈允升、林元伦、王邦瑞、曾显、梅执礼、韩思复等人,努力减轻百姓的负担。向子伋、刘位,为了保卫滁州,英勇斗争,献出了生命。民国初年,这里改为学校,为省立第九师范。1922年改为中学,就是滁州中学的前身。第一任校长是汪树德。

2、大观楼

州衙大门外一条东西走向的大路,是从西桥延伸过来的。紧挨着州衙,大路东西各有一座城门。西边的叫上仪门,通向西涧、丰乐亭。东边的城门原名行春、皆春,元代至元五年(1345)刺史刘琪重建,改名为谯楼。上设鼓角、壶漏以巡夜报更,因而俗称鼓楼。明代嘉靖二十年(1541),知州赵大纲再修,改名为大观楼。老百姓还是叫它鼓楼,那条街也叫鼓楼街。

滁城的地势是西高东低,西边是山,东边是河,水向东流。州衙、大观楼在城的西边,这里地势高。大观楼是个城门楼,北头搭在州衙内,南头搭在对面的城墙上,上面再建楼,楼上的地势更高。楼上依旧设置钟鼓,以警昏晓。它也是衙门官员闲时休息游玩的地方。登临其上,东可俯视熙熙攘攘的滁州城,街道民居在脚下铺开;西可远眺蔚然深秀的琅琊山,满目苍翠绵延起伏,视野十分开阔,为滁州十二景之一,叫做“谯楼大观”。清代知州余国??说“内城外池,沟洫涂陌,皎如图画。其视琅琊、龙潭、醉翁、丰乐,晴雨烟云,如在几案。”张羽诗说:“万家灯火凭栏数,大地关河纵目该。城势平浮三塔出,山形遥送二亭来。”三塔,即滁城的文峰塔、大圣塔、大圣寺塔;二亭,醉翁亭,丰乐亭。塔在大观楼东,亭在大观楼西。蓝学鉴有诗云:“大观楼上正环山,钟楼新晴竟日闲。眺望不知城郭内,登临都在画图间。琴弹衙散唯吟咏,鹤放公余自往还。最喜欧亭时入望,琅琊空翠染芝颜。”

清末,太平天国叛将李兆寿盘踞滁城,毁坏了州衙,大观楼也未能幸免,但行春门城门洞还在,一直保存到解放后。我们上中学都要从那个城门洞经过,我也到大观楼的基础上游玩过。印象中,那里很大,很平坦,尚有一些残砖碎瓦。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为方便交通,拆除了城门洞,大观楼不复存在了,但地名犹存。

3、总铺

铺,是古代传递公文和投递信件的地方。滁州州衙大门的对面,路南有一段高台,那是子城,护卫着州衙。明清时代,滁州管邮政铺递的“总铺”,就设在那上面。宋代,步行投递多,滁州的铺也多,有二十四铺。元代,有二十一铺。明代,滁州处在两京通道之间,又是朱元璋回凤阳的必经之地,官员来往很多,车马不绝,十分繁忙。在南北交通干线上,设有十二铺。十二铺为:州前总铺、麻塘铺(即八里铺)、担子铺、官塘铺(即乌衣镇铺)、黄连(练)铺,以上向南通往江浦、南京;赤湖铺、清流关铺、济川铺(即珠龙桥镇铺)、霍家铺、梁村铺、大柳树铺、仙居涧铺,以上向北通往岱山铺、红心铺、濠梁铺等,可到凤阳、北京。清代和明代设置一样。政府设有铺司管理各铺,有铺兵二十四名。一般公文,由上一站送来,交给本站;本站铺兵立刻送往下一站,就这样接力传递。

和铺的作用相近的是驿站,都属于兵部管理。驿站是接待传递公文和军事情报的差役和来访官员途中休息、换马的处所,组织严密,等级分明,手续完备。古代的“亭”就起过这个作用,在宋朝以前叫“驿”、“邮”。元朝以后才叫驿站。唐代《元和郡县志》说,滁州的驿站名叫“临滁馆”。五代十国的周世宗柴荣时(954-960),改名为“来苏驿”,设在通济桥(南桥)北。北宋嘉祐年间(1056-1063)迁到清流县南。南宋淳熙三年(1176)州守章冲在广惠桥东的龙兴寺旁建皇华驿(龙兴寺地名如今仍在,在一小天桥东)。明代,在南门外迎恩桥西建滁阳驿。滁阳驿规模很大,有馆夫十名,马夫八十名,驴夫五十二名。为滁阳驿服役的人叫厂夫,共150人。配备有马80匹(后增为110匹),驴52头(后裁去)。可见那时来往的官员真多。清代,滁阳驿改在州衙的东边,起初沿袭明朝制度,后来不断裁剪人员和马匹数额,规模逐渐减小。到清末,还有马夫、差夫各27名,马43匹。

现在这里夯土的高台还在,上面有住家。这是保存到现在的唐代子城遗址,是滁州城最古老的建筑,需要加以保护。

4、鼓楼街、古马路

走过西桥向西,穿过大观楼,路过州衙大门前,直到小西门,这一条街道现在叫做鼓楼街,它是滁州最古老的街道了。

在鼓楼街的西段大观楼以西,由于是州衙,那里没有老百姓居住。从大观楼往东是一段向下的斜坡,直到西桥,才是居民居住生活的地方。街道顺着地势,西高东低。一旦遇到春夏暴雨,急流就滚滚东下,在西桥流入内城河小沙河。小沙河的水也会暴涨漫到两岸,因而,这条街上的居民大门,都有一个高门槛,甚至是一个高台阶,洪水来时不会流入家里。

历史上,滁州多次遭受战争的创伤,人口大量死亡、流失,鼓楼街也频频萧条。南宋期间,金兵七次攻陷滁城。清朝咸丰九年(1859),李兆寿盘踞滁州,下令清野,使得盱眙、定远、滁州、来安四界之内,白骨遍地,蒿莱成林,四年多绝无人烟。后来,从安庆、光州移来大量居民,滁州才逐渐恢复。从光州来的百姓,带来了织布技术。他们织的布,称为“光布”,又叫“老布”。解放初期,我到滁州中学上学,每天都要经过鼓楼街那里,看见许多家大门内安放着织布机,听见“嗒嗒嗒”的织机声。织成布匹以后,他们自己漂染,染成纯色的布,再拿到市场出售。它们虽然不如机器织出来的布好看、舒适,却也满足了穷苦百姓的需求。

在西桥头,有几家做煎饼的地摊。他们用几块断砖支在地上,上面放一个鏊子,每天早上,几个年龄大的妇女就在那里用柴草摊煎饼,上学的学生买的人很多。温热的煎饼裹上温热的油条,香喷喷的,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在鼓楼街的南面,与鼓楼街平行的,还有一条街,叫做古马路。马路,就是车马通行的大路。奇怪吧,这一条大街怎么会叫做这个名字?原来,它真的是古代的交通要道。

从江浦、乌衣经滁州北上,到定远、凤阳,穿过滁城的时候,不管是单人独骑,还是大队人马,都不会让他们通过州衙大门口的,要保持衙门的严肃清静。那行人过客怎么走?从南城门进城以后,走过通济桥、广惠桥,并不一直向西通过子城,而是绕道向南,走这一条大街,然后从小西门(观德门)出城。城外是小沙河的一段---西涧,唐代这里荒凉,“野渡无人舟自横”。后来建野渡桥,为南北必经的咽喉。

小西门是城门,城门上有门楼。隔河对岸是大西门(永丰门),也有城门楼。夹在中间跨河而立的,是上水关,唐代叫西水关。水关上并没有门楼。门洞下是河水,明代修建了闸门,有辘轳桩石按时开启或关闭。水关上有没有门楼?这是许多人关心的问题。翻阅胡松的《重葺上下水关记》,文中没有提到门楼。查看历代滁州城区图,各个城门上都标有门楼,唯独上下水关没有标门楼。看来,水关只是城墙的一部分,起着保护滁城的作用,并不是作为城门看待的,上面没有城门楼。

   历史沧桑,大观楼早已消失,州衙近百年来发生了巨大变化。1921年,在州衙这里开设了安徽省第九师范,后来改为滁州中学,培养了众多的人才。鼓楼街、古马路如今还在,只是古马路西头修建了巍峨的大桥,直通郊外西涧路。总铺高地依旧,上面盖了一排住房。这个高地是历史文物,需要保护,那是唐代的子城,比明代的滁州外城墙古老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