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史天地

高邮军城砖

日期:2025-10-09 作者:张中来源:琅琊区政协 阅读次数:字体:[] [] []

滁州古城遗址总面积约 2.5 平方公里,有着1500年悠久历史。据光绪《滁州志》记载,三国之前,滁州这里称“涂中”。隋朝开皇三年(583年)建滁州。


作为六朝古都南京的江北门户,滁州素有“江淮保障”“金陵锁钥”的美誉,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因而战事不断。为加固防守,唐朝初期建筑城垣以保安宁。经唐、宋、元、明、清几代修筑拓展,逐步形成解放初的规模,建有子城、罗成、月城。子城为内城,用以保护州衙安全。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起兵濠州,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滁州是朱元璋率兵攻陷的第一座城池,随后南征北战,因屡建战功,成为红巾军主帅。朱元璋在滁州驻扎了10个月,并以此为根据地,成就一番帝业。滁州也因此被誉为“开天首郡”。


明朝建立后,滁州重建月城,后毁于兵火、地震。清代几经修缮。清咸丰八年(1858年),子城尽毁。民国时期仅见南北门砖砌拱形和南门城楼,罗城墙完好,垛、铺、角楼均无存。


新世纪以来,随着市、区两级行政机构搬离老城,使得古城遗址完整保存。夏日的一天晚上,笔者沿着北湖南岸边走边看,这里在古城墙遗址上重修了仿古墙,手扶墙垛,北湖波光涟漪,仿佛感到千军万马涌将过来。想象着,当时是多么雄伟的城池啊!可惜毁于兵燹,后来只剩下断壁残垣,连城墙砖也没有幸免,被周边市民捡去建房垒墙。


滁州东城根的土堆,可能是古城相对完整的遗存了,沿着土堆逡巡,发现一块仿佛有铭文的砖头,打开手机电筒一照,上边赫然写着“高邮军城砖”。第一眼看过去,就猜到这不是普通的砖。


据史料记载,高邮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北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当时分扬州置高邮军,治所在今江苏省高邮市。高邮军在设立之初是一个军事建制,其战略地位重要,被称为东南咽领,城池地势高峻,易守难攻,因此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


在南宋时期,高邮军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建炎四年(1130年)升高邮军为承州。著名抗金将领岳飞、韩世忠、张浚先后率军在高邮抗金,韩世忠曾命提举董旼营缮高邮城墙。南宋与金划淮河为界后,高邮成为重要的军事要地,城池建设进一步加强,形成了独特的军事城镇规划。


元至元中,高邮军升为路,后改为高邮府。明朝洪武初年改为高邮州,省附郭高邮县入州,辖境相当今江苏高邮、兴化、宝应、金湖等市县地。清朝时不辖县,1912年改为高邮县。


由此可见,高邮军称呼主要存在北宋与元之间,距今已有千年。那么可以推断,这块砖起码也有千年历史了。摸着这块砖,仿佛在抚摸历史。这块砖,当然也见证了这座城的荣耀,也见证着它的屈辱与变迁。据史书记载,欧阳修任知滁州时,也参与过古城墙的修葺。在修城时,他还撰写了《修城祭城隍神文》:


“昨者王伦为盗,攻劫城市,州民被雪,余毒未瘳,非待修,言乃神所见。近蒙朝旨,许理城隍,所以戒往弊防未然,惟神受福,此州必有阴助,今兴役,有期,而大雪不止,沮民害事咎必有归,惟修不能事。神治民当有明罚,而城之成否,自系神民,惟神之灵敢以诚告,数日之内豁然阳开,尚不失时在神而已尚饗”。


透过这块砖,仿佛看到当年拉砖的人们船运肩挑,浩浩荡荡,一路从高邮运将过来......共同参与古滁城的城建工作。由此猜测,没准欧公也参与其中。


据了解,即便在高邮,当地人也将出土的“高邮军城砖”作为博物馆的史证物件。作为土生土长的高邮人,汪曾祺是中国当代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被誉为京派作家代表人物。有一次,在友人陪同下参观了高邮古城墙之后,汪先生发现有些城砖上有字,有的清晰,也有的已漫漶不清了。汪曾祺后来以《宋城残迹》为题,写了一首七绝:


“城头吹角一天秋,声落长河送客舟。留得宋城墙一段,教人想见旧高邮。”


汪老在“墙一段”后注云:“高邮城南有旧城墙一段,传是宋城。或有疑义,因有些城砖是明清形制。近因水灾,危及墙址,乃分段检修,发现印有‘高邮军城砖’字样的砖头,笔画清晰。高邮在北宋为高邮军,是则残墙为宋城无疑。高邮军在宋代为交通枢要,宋人诗文屡及。”


“高邮军”为宋代建制,同高邮一样,滁州曾经也是南宋抗金的最前线,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曾任知滁州并建“奠枕楼”,意为高枕无忧。由这块残砖可以推断,滁州古城东城根曾为宋城建制无疑。